據(jù)某留學中介機構提供的數(shù)據(jù),已經(jīng)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考慮把孩子在12歲左右送到海外,覺得這樣他們接受的教育更系統(tǒng)、更完整,但相信每一個把孩子送出國去的父母心里都很矛盾,因為他們同時會擔心,“孩子這么小,一個人去陌生的環(huán)境生活,能適應嗎?”
我不明白這國家的房間為什么都那么窄而且高,我睡的那張床窄得一翻身就掉下去了,而且房間里也沒有多少放東西的地方,書包只能放在床上。床本來就那么小,再放個書包,有多不舒服就可想而知了。
雖然只身在異國求學很艱苦,可是人總不能一輩子都在家呆著什么都不干吧?我雖然懶得像條死蛇,但也不想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。并不是我一定要成就什么大事業(yè),想要成名或是出人頭地之類的,至少我在外面的世界闖蕩過,見過世面,為了我的理想奮斗過,至于成不成功,遠沒有這過程重要。就像初中三年,雖然我最后就考了那么點分,不過我在十一班學到的東西比那點中考成績多得多,那也是我人生中最最快樂美好的三年。
想到這兒,心情似乎好了一些,我不能那么消沉,應該離開這昏暗的宿舍出去見見陽光,還有技術考察呢,還是趕緊練琴吧。
――摘自“受刑之鬼”博客
這是一個小留學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寫下的一段文字,時間是他剛到東歐某國的時候,第一次離開父母,孤身一人住在異國他鄉(xiāng)的宿舍里,那個滋味可想而知。這個孩子當時只有15歲,出國學琴,一晃已經(jīng)兩年。從他博客的名字看,留學生活無疑過得比較艱辛。
在博客上,他的“留學記”寫了三十多篇,其中提到了不少在海外碰到的事先不可預料的困難。丟了一個月的生活費不敢跟父母講,小小年紀為了生計偷偷打工,還要在陌生的環(huán)境中體會好朋友的互助與背叛,當然,還有藝術之路的艱辛與坎坷。對于絕大多數(shù)同齡人來說,這些都是無法想象的,很多小留學生真的是先“經(jīng)歷風雨才能見彩虹”。
小留學生們在異國他鄉(xiāng),為了適應完全不同的語言、社會和文化環(huán)境,要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努力,這是大家所公認的。雖然其中有一些人因為空虛和缺乏自制力沉溺享樂,不思進取,但是大部分人對學習和生活的態(tài)度還是比較認真和積極的。某媒體記者去年曾在加拿大的小留學生中做了一番深入調查,發(fā)現(xiàn)70%的小留學生學習上進,成績得到了周圍人的認可和肯定,而生活中的不適應始終是困擾小留學生的重要問題。
家長:還沒出國我就已經(jīng)開始擔心
“大部分小留學生都是好孩子,共性是他們還太年輕,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都注定要經(jīng)歷很多事情,因此會有痛苦啊,困惑啊,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注和關心,或者至少,我們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他們?!奔热涣魧W低齡化趨勢正在加劇,我們就不應還停留在爭論什么樣的孩子適合留學的層面上,而應把更多的目光關注在那些已經(jīng)或者即將出國的孩子身上。
王女士的兒子現(xiàn)在讀高一,再過些天就要去美國留學了,也是去學藝術,申請過程用了一年,最終成行,家長自然非常高興。但離出國的時間越近,家長的心情也就越沉重。
“對于他的學習,我一點兒都不擔心,孩子很踏實,練琴十幾年了,一直很刻苦。我就怕他一個人在國外